波新聞─李雲/台北
海洋委員會為呼應APEC 2023年度主題「為各方創造具韌性且永續的未來」及「互連、創新與包容性」3大優先領域,9月6、7日在臺北舉行「第22屆APEC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邀請日本、澳洲、印尼、泰國、韓國及我方等APEC海洋與漁業工作小組(OFWG)經濟體14位講者分享,其中由彰化區漁會及關渡自然公園經營團隊講者,分別代表漁業界及在地團體與國際對話,吸引國內外產官學逾百人實體與線上交流,共同探討氣候變遷、海洋環境保育及永續利用領域的解方,成果豐碩。
海委會主任委員管碧玲指出,在APEC第1屆海洋部長會議就強調企業及私部門參與海洋永續管理的必要性;我國自2000年起每年向APEC申請辦理「APEC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迄今已舉辦21屆。此(第22屆)次圓桌會議自籌性計畫,於今年1月向海洋與漁業工作小組(APEC-OFWG)提報後,在2月中旬該工作小組第20屆年會中報告,獲主席Ms. Mónica Rojas Noack及多個會員體大力支持。本屆主題呼應APEC年度主題、APEC- OFWG 2021至2023年戰略計畫,並延續2022年路徑圖及近年國際熱議的話題,聚焦在「離岸風場開發下之海洋保育發展」與「藍碳經濟發展現況與挑戰」為主軸, 我們都知道「離岸風場開發下之海洋保育發展」是當前臺灣所面臨至關重要的主軸課題,而「藍碳經濟發展現況與挑戰」在臺灣是一個還沒成熟及沒有完整體架構的議題,希望藉由這次圓桌會議共同深入討論、分享經驗,期與各經濟體共同研討「有效平衡海洋生態與資源永續利用」及「提升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之解方,創造海洋生態保育與藍色經濟共榮模式。
海委會表示,首(6)日由海保署黃向文署長進行「淨零碳排放目標下的海洋保護策略」專題演講揭開二天論壇的序幕,首場論壇主題為「離岸風場開發下之海洋保育發展」,其中在探討「離岸風場開發與海洋生態保育共榮發展模式」議題上,由彰化區漁會秘書洪一平代表漁業界在APEC會議與國際對話,借鏡日本秋田案例,分享彰化王功螻蛄蝦繁殖保育區漁業共管經驗,強調公私合作夥伴對於兼顧海洋保育與漁業發展的重要性;也認為風電開發須與漁業共榮,提出在風場周邊發展海洋牧場(海洋水產養殖場)、建立漁業補償/共存基金、ESG與漁業合作、漁民轉型(巡護或鯨豚觀察員)等想法,並與漁民建立長期溝通管道,創造雙贏。日本農林水產省顧問Masanori Miyahara,也從日本風電與漁民互利雙贏的角度切入,除了開發須進行漁業影響評估(FIA)及建立溝通平台外,應考量開發區域與漁場或海洋水產養殖場的競合問題,以及開發區域可兼作海藻、貝類及幼魚繁殖場域等,以增裕周邊海域漁業資源。另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榮譽教授邵廣昭,亦從文獻案例回應此議題,提出風機基礎具人工魚礁培育漁業資源及聚魚效果,輔以良好管理(如有效管制非法捕撈等),可增惠生態系統並創造漁業資源外溢效應,未來可朝向其他有效保育措施區域(OECM)發展。有關海洋牧場及OECM概念尚在發展階段,產官學各界仍有不同看法及疑慮,將持續透過調查研究、社會溝通及國際交流,共同探討良好的解方。
首日第二個議題是「海域空間規劃與海洋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從科學基礎調查、風險評估管理、海洋生態影響減緩措施精進、海洋空間規劃管理及以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基礎等角度,共同探討如何達到有效平衡生態系統、維持生物多樣性與資源永續利用之解方。其中澳洲Ross分析公司負責人Keith Reid,認為海域不確定性高,其資料蒐集及生態風險評估與陸域截然不同,以風場開發對海鳥影響為例,在敏感性方面,需考量鳥類的豐度、分佈範圍及飛行行為,在生產力方面,則考量保育狀態及族群動態;對於高風險物種應有調查指引及強而有力的減輕措施,然而海鳥觀測調查不易是共同的挑戰,需全球集思廣義如何共同合作保育遷徙物種。另外,韓國海洋水產開發院資深研究員Jongseo Yim,則是分享海洋空間規劃與管理(MSP)作為有效平衡生態系統與經濟部門的重要性,韓國的海洋空間規劃管理法包含海洋空間規劃、海洋使用分區及海洋空間資料系統,以及擬定政策方向、經營管理、適宜性審查及諮詢機制等程序,未來將融入生態系服務價值。
會議第二天(7日)將以「藍碳經濟發展現況與挑戰」為主題,邀請印尼、泰國及澳洲專家,共同研討藍碳之潛力與對淨零發展目標之貢獻,以及如何提高海洋生態系統之固碳能力,呼應2023 APEC重視的淨零與永續核心理念,從解析海草床、鹽沼及紅樹林之碳吸存能力,以及復育紅樹林過程及經營成效,到宏觀角度探討藍碳的生態系服務價值的重要性,包含調節、供給、支持及文化經濟等價值,期透過公私合作達成工作組發展目標。其中CIFOR-ICRAF印尼首席科學家Daniel Murdiyarso博士及澳洲海洋科學院與CDU-RIEL博士後研究員Benjamin Brown,以印尼為例,分享在巴黎協定及總統訂頒紅樹林復育法案的指導下,推動藍碳政策及紅樹林復育計畫,紅樹林的碳匯能力約為陸域森林的26倍,亦能保護中爪哇省村莊1800萬人免受沿海洪水影響,同時兼具其他生態系服務功能(如:增加紅樹林面積、提高漁業生產力、提供生態旅遊等),初估紅樹林生態系服務投資效益,每年每公頃價值約100至160萬元。
管碧玲今(6)日開幕致詞時強調,今天圓桌會議聚集非常多的會員體、學者專家以及民間部門代表,是一個深具意義的場合,今年二大主題圍繞著離岸風電與漁業如何共榮,以及藍碳經濟如何發展、共同促進海洋的永續發展,透過這場會議寶貴經驗與知識的交流,讓所有經濟體凝聚共識,風電與漁業應該手牽手,攜手共榮;而當他們手牽手時,是要共同走在海洋保育的道路上,風電與漁業不會也不應該反對海洋保育,因為海洋保育創造海洋的永續,才能支持漁業的永續、創造綠能風電的利基。而我們的保育要從藍碳經濟著手,才能走向海洋的永續,我們都知道臺灣當前在海洋永續發展的道路上,還需要再努力及形成共識,我們非常期待這樣深具意義的場合,藉由這次會議產官學界的真知灼見,獲得共識外,更能促進臺灣在這些課題上推進的力量。
此次圓桌會議採實體及線上會議方式進行,有澳洲、智利、中國、印尼、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我國、泰國、越南等14個經濟體共同與會,在海洋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前提下,進行經驗分享與對話,期盼共同推動綠能與海洋保育共榮及藍碳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