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潛艦國造是台灣國防力量再升級的重要關鍵,這條路不僅是選擇,更是必須走的方向。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師學會強調,亞太鄰近國家如中國、日本、南韓、印尼、澳洲、印度等均已啟動國造潛艦量產計畫,台灣更應迎頭趕上。透過潛艦國造,台灣可掌握自主水下技術,發展本土供應鏈,建立第一時間維修能力,並確保戰時不依賴外國技術支援。這不僅是國防自立,更是產業升級與科技發展的重要契機。
以國造潛艦首艘原型艦海鯤為例,台灣從2017年開始設計,歷經七年完成關鍵技術整合,現已進行泊港測試。從國際水槽試驗到壓力殼爆震測試,每一環節都通過嚴格檢驗,展現台灣工業技術的高度成熟。然而,若不立即展開後續量產計畫,相關核心技術與人才將面臨流失風險。尤其核心裝備技術多受出口管制,一旦許可過期,需重新洽談申請,可能因國際政治變數導致期程延宕,成本暴增。這是台灣絕對承受不起的損失。
潛艦國造的意義不僅限於國防自立,更為台灣開啟下一世代的水下科技發展契機,帶動民生就業與工業技術提升。國際經驗顯示,外購潛艦的後勤成本高昂,且因設備掌握在外商手中,維修需耗時等待國外技術支援,甚至需送至他國維修。印尼購艦卻無法自行大修的案例,是各國推動國造潛艦的教訓。而台灣目前正逐步建立的本地化供應鏈,不僅可降低成本,更能培育下一代水下科技人才,推動精密裝備零件國產化,形成長遠產業競爭力。
澳洲的經驗更為台灣敲響警鐘。該國因原型艦柯林斯級潛艦測試期延長,未即時展開下一代潛艦計畫,導致人才流失,面臨全部重來的窘境。即使最終選擇與法國合作開發新型潛艦,也因技術整合問題導致多年延誤。對比之下,台灣潛艦計畫已獲得長足進展,從設計、測試到國際技術整合,均展現高度自信與執行力。
潛艦國造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國家意志的展現。在狹小的艙內,成千上萬條訊號接線,每一處都要求精準無誤,這些工程技術的突破來自台灣產官學界與國人支持的合力。然而,潛艦建造期漫長,一旦計畫中斷,人才與技術將因長期停滯而流失。一切歸零重來的後果,將是國家無法承擔的損失。
千人造艦不易,唯有持續推動才能讓水下戰力逐步達到自主化。台灣潛艦國造計畫是奠定未來國防戰力的重要基石,也是下一世代水下科技的關鍵力量。呼籲朝野以具體政策支持,讓潛艦國造量產計畫得以延續,攜手國人共同為台灣國防未來鋪路。
【漾新聞】#漾新聞 #高雄 #陳雯萍
看更多新聞 請點選「漾新聞」網址 https://youngnews3631.com/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