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至文/高雄
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師學會代表來自學界與產業界的36位專家聯名投書,強調潛艦國造對台灣的重要性,指出這是一條必須堅定走下去的國家戰略道路。他們認為,潛艦國造不僅僅是國防的需要,更是台灣未來產業升級與科技自主的關鍵契機,攸關台灣在國際局勢中的戰略地位與自主能力。
目前,亞太鄰近國家如中國、日本、南韓、印尼、澳洲和印度等國均已展開潛艦國造的量產計畫,逐步建立自主水下防禦能力。台灣在地理位置上四面環海,戰略位置極為重要,但潛艦數量與技術仍相對有限。學會代表指出,台灣若不迎頭趕上,不僅在區域安全中處於劣勢,未來還可能面臨嚴峻的戰略挑戰。
為了分散風險,專家建議台灣應在北部與南部各設置一個造修備援基地,確保關鍵時刻能快速支援潛艦維修與保養。同時,他們強調,國內潛艦技術的建構,能讓台灣在戰時第一時間迅速進行戰力恢復,不需仰賴外國技術支援或支付高昂的外商費用。
潛艦國造計畫不僅僅是國防上的投資,更是一個能促進台灣產業鏈升級與水下科技發展的重要契機。透過本地化的潛艦生產與維修,台灣可逐步建立自主的供應鏈,涵蓋核心技術與零組件國產化。代表們以印尼為例,指出印尼在外購潛艦後卻無法自主維修,必須委由他國進行大修,這是一個慘痛的教訓,也進一步突顯潛艦國造的重要性。
學會代表指出,外購潛艦不僅初期建造費用高昂,後續的維修與技術支持成本更是驚人。根據國際船用設備的日工資標準,外商技術人員的費用通常達到每日數千美元,潛艦全壽命週期內的後勤維護費用可能是國造潛艦的十倍以上。此外,依賴外國技術也將使台灣在技術與人力培育方面喪失主導權,嚴重影響本土水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澳洲的潛艦自製計畫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警惕。澳洲因未能及時啟動下一代潛艦的開發,導致原型艦柯林斯級潛艦的建造與測試進程延宕,並引發國內外批評聲浪。更嚴重的是,相關技術人才的流失使得澳洲不得不重新啟動人才培養計畫,耗費更多時間與資源,甚至至今仍未正式啟動下一代潛艦的量產。
台灣的潛艦國造計畫已經進入關鍵階段,原型艦海鯤的泊港測試成功進展,展現出台灣在整合全球技術資源方面的能力。專家指出,現在是確保人才與技術不流失的關鍵時刻,任何政策上的延宕或預算刪減都可能讓過去七年的努力付諸流水。
目前,台灣潛艦國造計畫集結了國內外千名專業人員,正在進行包括系統測試與調校等重要工程。這些工程不僅技術複雜,且需在狹窄的艙室內進行成千上萬的訊號接線與調整,容不得絲毫差錯。專家呼籲國人理解這些工程的挑戰性,並以實際行動支持潛艦國造計畫的持續推動。
代表們強調,潛艦國造並非短期工程,而是一項需要長期投入的戰略投資。他們呼籲朝野政黨放下對立,共同支持潛艦國造計畫,讓台灣能在水下戰力與科技自主方面實現新的突破,並避免因潛艦壽命屆滿而面臨無艦可用的困境。他們認為,這是台灣在國際局勢日益嚴峻下,必須做出的明智選擇與關鍵行動。
圖/去年初海鯤號浮航照(台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