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陳柔安/台北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簡稱客家公園)今(3)日舉辦植樹暨啟用食農行動車系列綠行動,並結合國際扶輪3482地區的年度活動,透過共同植樹的綠色行動,與客家公園齊心推動友善環境、社群共好的理念,邀請社員與臺北客家農場義工共同進行新建花台綠美化服務。
本活動連結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簡稱客基會)113年度獲選北市都更處「Open Green2.0」計畫資源,打造2台人力三輪車成為具栽培、烹調功能,可對外推廣食農教育的行動裝置。
活動由北市客委會主委暨客基會執行長周羿希與國際扶輪基金會保管委員主席馬克.丹尼爾.梅隆尼(TRF Trustee Chair Mark Daniel Maloney)帶領,在客家公園新設計的「∞」(無限)符號花台內,種下「嘉寶果(俗稱樹葡萄、擬愛神木)」等植物,在眾人見證與祝福中,共同打造傳遞和平、健康、永續意涵的公園新地標。北市客委會主委周羿希表示:「客家公園新建的花臺,以循環、永續的符號設計,傳遞植樹行動環境永續的意義,並以旁襯的客家新丁花象徵生生不息。客家公園的植栽近年來受到颱風及褐根病影響,我們將持續改善環境與種樹,透過推動環境教育行動,與市民共同營造永續家園。」
位在客家公園入口旁的兩株大榕樹,近來有生長遲緩、樹冠稀疏的現象,評估後發現其植穴空間有限,管理單位便規劃將其移至公園空曠處,移植過程中發現該樹感染俗稱「樹癌」的褐根病,即早移開避免能公安危機。國際扶輪社成員,亦是台北市六堆客家會名譽理事長邱榮光先生素來關心客家公園綠美化發展,便引入人力、物力支持花臺改造與種植綠化等工作。邱榮光名譽理事長說:「一棵樹要長成大樹不容易,我們先把植穴做好,樹才會長的好,改造花臺也新增一處可供遊客歇腳、乘涼的空間,是一舉兩得的事。」近50位扶輪社社員共同協助鬆土、施肥,為盛夏時花開果熟作足準備。
客家公園戶外的客家農場,每年除提供上百個家庭參與作物種植,也舉辦上百場食農教育活動邀請市民參與,形塑各種客家綠生活樣態。為打開空間隔閡,將綠色生活擴散、成為創造交流的因子。客基會利用早年社會運載貨物的交通工具、承載許多人生活記憶的傳統人力三輪車,改造為可提供各種栽培工具、資材的「食農栽培車」;及能移動到生產地旁,現採、現煮的「食農烹調車」。透過栽培共作與飲食共享,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1月3日的植樹活動中,大家動手栽種、品嚐田園美食,透過食農綠色行動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
更多的食農綠色行動也將以工作坊型式開放市民參與,歡迎有興趣的民眾關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官網https://ssl.thcp.org.tw/或搜尋Facebook「臺北客家農場」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Hakka.Farm瞭解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