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如何透過教育與交流,讓高雄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高雄市議會日前舉辦「高雄市國際教育現況與國際教育經貿合作探討」公聽會,由黃柏霖議員主持,匯集多位專家學者分享觀點。會中強調,應將多元語言與文化教育納入國際策略,並加速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及環境、社會與治理(ESG)融入基礎教育,為高雄下一代的國際視野與永續發展鋪路。
黃柏霖議員長期致力於國際教育推廣,他透過線上課程突破地理限制,成功拓展至越南、泰國,甚至遠至肯亞,進行教練培訓與電腦捐贈。他強調,市府應積極尋找更多國際合作模式,特別是在姊妹城市間深化教育交流,同時增加補貼,讓更多學生能參與國際學習,拓展視野與能力。黃柏霖呼籲資源整合,結合循環經濟與教育,透過科技平台幫助開發中國家的孩子,提升教育機會,並跨部門聯手吸引企業及大學支持。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表示,全市85%的學校已將國際教育列為課程目標,並藉由校訂課程融入不同領域學習。同時,高雄與全球26國207所學校締結237項姐妹校協議,並搭建國際教育交流聯盟與線上媒合平台,深化學生的多元文化認知與國際視野。此外,行政暨國際處透過深化姊妹市交流、協助大學建立國際合作、搭建國際青年互動平台等措施,推動文化交流與教育發展。
學者也提出諸多建言。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張其祿認為,台灣國際教育過度聚焦英語,忽略多元語言與文化的價值。他呼籲應強化新住民及開發中國家的連結,讓國際教育深入地方社群,促進多元發展。義守大學新媒體設計學系教授孫述平分享推動全英教學經驗,並建議將SDG與ESG教育深化至K12基礎教育,幫助學生理解能源轉型、產業變革等議題,培養具備永續觀念的人才。
正修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于蕙清指出,科技結合教育對學生成長影響深遠,學習編程、心智圖等技能不僅開闊視野,更助於跨文化交流。同時,她強調將環境、能源問題與SDG實踐結合的必要性,幫助學生理解未來職場如何面對環境挑戰。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李銘義特別強調,新住民二代融合與教育是推動國際教育的重要基石。他建議市府結合雙語計畫推動SDG課程,強化接待家庭的甄選與培訓,並促進地方商會與學術機構合作,讓國際教育更加在地化。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吳建德則認為,國際交流應以共同語言為基礎,英文是必備工具。他建議由教育局統一購買語言教育資源,開放學校共享,提升教育效能。此外,應促進台灣與外國學生的互動,避免缺乏實質交流,並從國中、小學開始著手語言與文化教育,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
黃柏霖議員最後強調,學習不應侷限於課堂內,透過更多國際交流機會,能幫助孩子走向世界。他期盼市府未來推動更多姊妹市學校交流計畫,並整合資源,吸引企業與學界共同參與,為高雄的教育注入更多正能量。
【漾新聞】
#漾新聞 #高雄 #陳雯萍
看更多新聞 請點選「漾新聞」網址 https://youngnews3631.com/index.php